凭什么一瓶葡萄酒可以卖到大几千?品酒大师推荐的酒就一定好吗?普通人能喝出葡萄酒的好坏吗?带着这些问题,让我们看看科学家以往做过的关于葡萄酒的7个实验吧。
实验一:关于价格
概况:双盲实验,6000余次,506名被试者,523种葡萄酒。规则很简单,只提供没有附加信息的样酒让大家来打分。
结论:普通人的评分与价格呈微弱负相关,经过品酒训练的人则呈微弱正相关。
解释:普通人觉得便宜的酒更好喝,经过训练的人觉得贵的酒更好喝,但两者程度都不明显。这暗示着好酒未必需要高价买,有些葡萄酒标出高价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市场需要。
暴击:4/5 星
实验二:关于质量
概况:同一品牌的日常酒款和珍藏酒款(Reserve),每种取2个样本。要求被试者从4份样酒中随机选出3份,并挑出3者中不同的那款样酒。381名被试者,829个品牌。
结论:答对的比例为40.7%,略高于瞎猜的比例33%。但在所有答对的人里,只有51.6%的人偏爱珍藏款,略高于随机的概率50%。
解释:普通人无法分辨葡萄酒在质量方面的差异,即使能分辨也不知道哪个更好。
暴击:5/5 星
实验三:年份
概况:5类葡萄酒,在同一品牌的葡萄酒中挑选一个最好年份和一个最坏年份。241名被试者,593个品牌。规则是询问被试者:两杯酒有差异吗?如果有,你更喜欢哪个?
结论:数据表明,只有1类葡萄酒的正确率高于瞎猜的概率(波美侯产区),且其中偏爱好年份的比例仅为55%。
解释:普通人分辨不出葡萄酒年份的差异,就算能也不知道哪一款是好年份。
暴击:4/5 星
实验四:描述
概况:一种红葡萄酒,一种白葡萄酒,同一种白葡萄酒但经过了无味染色的伪装。被试为54名大学生。规则是挑选词库里的描述词对3种葡萄酒进行品酒后的描述。
结论:在描述红葡萄酒时,被试者选用了与红色相关的词语;在描述白葡萄酒时,选用了与白色相关的词语;但是在描述经过伪装的白葡萄酒时依然选用了与红色相关的词语。
解释:普通人在描述一款葡萄酒时,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,从而导致判断能力的下降。
你可能觉得这些被试都是从来不接触葡萄酒的 “普通人”,可是事实正好相反,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宣称自己向来都是葡萄酒爱好者。
看完了普通人的表现,让我们期待一下,看看所谓 “品酒专家” 的表现吧。
实验五:关于稳定性
概况:635名葡萄酒专家、3000种葡萄酒。要求专家对4个品牌的葡萄酒开展3轮次随机顺序的品酒,分出金、银、铜、淘汰,4个段位。前后排序错误不得大于2次,且错误的等级跨度不得大于1级。
结论:只有30%的专家通过了测试。
说明:品酒专家在多轮次的品酒中无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。换句话说,很多今天他喜欢的葡萄酒,明天可能就看不上了。
暴击:4/5星
实验六:关于一致性
概况:375种葡萄酒参加5个不同的比赛,规则是看获奖品种是否大致保持一致。
结论:没有一种葡萄酒获得3个以上的奖项。在获得至少1个奖项的葡萄酒中,有75%的葡萄酒在另一个赛事中没有入围,23%的葡萄酒仅获得铜奖。
说明:品酒专家无法在葡萄酒品鉴过程中给出一致性的意见。这暗示着一个尴尬的推论:要么是葡萄酒的生产者在吹嘘自己的产品,要么就是有的品酒专家在故弄玄虚。
暴击:6/5 星(惊掉了下巴)
实验七:价格暗示
概况:20名被试者。5款葡萄酒,其中标注5美元和45美元的都是来自同一种5美元的酒款;标注10美元和90美元的都是来自同一种90美元的酒款,标准35美元的来自35美元的酒款。规则要求被试者说出更喜欢哪一种葡萄酒。
结论:被试者的偏好明显受到了价格的暗示,且他们一致表示喝到了5款不同的葡萄酒(其实只有3款)。
说明:在非盲品的过程中,就算是专家也很容易受到不相关信息的左右,从而影响其专业的判断。
暴击:4/5 星
实验到这里就结束了,不知道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心情?
其实,我分享这些实验并不是为了挑战专家的权威,更不是想讽刺整个葡萄酒界。我只是想说:葡萄酒和其他饮料一样,没必要高高在上。品种、风土、年份、名望,也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确重要,但如果不合自己的口味,一瓶1万多的葡萄酒对你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?
现在,很多人喝葡萄酒更像是在炫富或者炫技。国外老百姓喝的地区产酒到了中国反而变成没人看得上的 “垃圾”。对于那些整天抱着康帝、啸鹰、西施佳雅、活灵魂的人而言,也许多卖几瓶大酒才显得更加实在。葡萄酒想在中国更好地发展,还是应该立足让更多的人知道,接触与品尝。
让高贵的葡萄酒接接地气,这不是更好吗?
